熱門搜尋

1

成為「專家」只能意會,不能言傳?

三大分類幫你看清細節,邁向專業

大塊文化

一夜之間成為專家是不可能的,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、很多的努力。身為專家的重點是,你有辦法抓到問題的核心,以高超的技巧與判斷力用心解決。 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 

 

我們鮮少見到專家是如何成為專家。我們或許體驗到他們製作的成品或所做的事,但不會看見他們是如何走到今日。我們有辦法在演奏廳觀賞某個人的小號獨奏,但看不見一氣呵成的樂聲背後,其實是一生的練習。當我們盯著畫廊裡的一幅畫,我們看不見背後成千上萬次的習作。然而,如果想成為專家,就得走過很長的一條路。本書要講的就是那個過程。

 

研究專家是一項大挑戰,因為專家對於自己做的事,通常說不出個所以然。他們已經練到不知不覺間就做到了──連本人也無從解釋起,幾乎不可能言傳。你很難體會專家做的事有多細膩,很難知道他們是如何下判斷,也無從得知他們工作時運用了哪些聰明才智。

 

身為專家的重點是,你有辦法抓到問題的核心,以高超的技巧與判斷力用心解決。

 

 

 

成為專家3階段:學徒、熟手、師傅

 

本書的核心概念是學徒模式。歷史上,學徒制是指學習一門技藝或行業,但我認為也適用於各種專家,不論是標本師、教師、水電工或駕駛。學徒模式帶有逐步前進的意涵,所以我借用這個模式,作為貫穿本書的架構。

 

傳統上一共有3階段──學徒(Apprentice)、熟手(Journeyman)、師傅(Master)。當然,今日的社會情形,早已相當不同於中世紀的歐洲。學徒再也不必睡在師傅家的爐灶後頭,也不必多年無薪工作,但對於所有想成為專家的人來講,這樣的3階段依舊提供了一份路線圖。

 

 

 

 

一、學徒階段:學習、服從與修正錯誤

 

出發時,你背負的責任是學習。你身處別人的世界,學習以他們的方法做事,他們為你做的表現負責任。我稱這個步驟為「苦熬與磨練」(Doing time)。此時你把重點擺在自己身上──專注於正在學習的知識與技能。人總有犯錯的時候,在這個階段犯錯會有人替你擦屁股,包括你的工作與你本人受到的影響。你成為實務社群(community of practice)的一員,社群裡的人已經在做你想學習的事。社群通常會提供支持的力量,即便你在當下的體驗可能不是那樣。人們預期你不會脫離既有的做事方法,不期待你嘗試新事物,甚至不允許你偏離常軌。你的責任是服從,不是創新。工作內容既重複又無聊,辛辛苦苦做一些瑣碎的事,甚至不懂到底為什麼要做。

 

下一個步驟是「運用你的感官」(Using your senses),此時是苦熬與磨練開花結果的時刻:你逐漸理解你學著做的工作,熟悉你開始定居的世界。你學習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,除了動用雙手和身體,也運用你的感官、你的心來體會自己的工作。不論是努力成為石匠或醫生、上夜校學製帽、成年後才學吹雙簧管,或是進修成為律師、電影製作人、會計師或任何職業,都會碰上這個步驟。

 

第3個步驟是「空間與其他人」(Space and other people),也就是系統性利用工作上的材料與工具──套用餐廳主廚的術語來講,讓一切「各就各位」(mise en place),蒐集與擺放好做菜所需的一切食材。在這個階段,你開始留意工作時身邊的其他人,如同事、病患、顧客、客人。你學著進入他人的個人空間,在那個空間工作。

 

到了這個步驟,你已經準備好脫離學徒階段。隨之而來的是「犯錯與修正」(Getting it wrong and putting it right)。犯錯是不可免的,但目前為止,由於你是新手,大家比較寬容,原本就預期你會出錯。你的環境經過安排,好讓你、你的同事、你的工作空間,不會因為你犯錯而承受後果。你起步時,先負責不重要、可以取代的材料。當你偏離正軌,會有人點撥你,教你如何修正。你處於安全的空間。然而,到下一個階段,事情開始產生變化。

 

 

二、熟手階段:在乎受眾,培養自我風格

 

現在你開始獨當一面──你要替你做的工作與人們的反應負責。從學徒變成熟手,將帶來兩個重要的變化。我把第一項稱為「重點不是你」(it's not about you),這句話借自我合作過的魔術師。這個轉變非常大,你的注意力不能再放在自己身上。專家的工作包含替別人做某些事,外頭有受眾──也就是體驗你的工作成果的一至多人,即便你不一定會直接見到這些人。

 

不論你是藝術家、科學家、臨床醫師,還是技師,在這個階段要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,「從你轉換到他們。」「他們」指的是體驗你的工作的人──你的觀眾、病患或顧客。這是一次關鍵的轉換,但不一定會發生在專家之路的特定時刻,有時根本不會發生。你有可能技術傲視群倫,但只看得見自己;失去初衷,迷失本心。我的行業偶爾會出現黑心醫師,動不必要的手術,或是未經病患同意就進行實驗。這類醫師通常醫術高明,但扭曲了行醫的目的,把自己看得比病患還重。

 

第2種轉換是「培養出自己的聲音」(developing voice)。這裡我借用了爵士樂的詞彙,也就是樂手培養出個人的音樂特色。身為表演者的你,不再是別人機器中的小齒輪,能夠創造出專屬於你的專家級音樂。你樹立風格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東西。現在你自行打造作品,放上簽名。你替自己負責,你就是你。這麼做需要自信,也需要相信自己。那是一個很難察覺的過程,必須和「重點不是你」同時進行,才不會變得自負或自我中心。你必須平衡正在萌芽的專家身分,隨時把你是為了誰工作放在心上。做到這一點之後,你成為獨立的個體,而體驗到你的工作成果的人士也認可了你。

 

發生前述兩種轉換時,還得「學習臨場發揮」(Learning to improvise)。這下子由你替工作的成敗負起責任,隨機應變。你可能和我以前一樣,帶領手術團隊。你可能以科學家的身分發展自己的研究,或是成立事業。你可能在公眾面前表演、寫小說或領導旗下部門。不論身處哪個領域,你將碰上突如其來的事件。出錯時,由你負責搞定。在此同時,你是熟手,你有自由。你可以開發新點子、挑戰原本的作法,在作品蓋上個人印記。後文會再詳談,有時候在沒人預料到或策畫的情況下,偶然出現的靈光一閃將帶來最具創意的一飛沖天。即興是成為專家的特徵。

 

 

三、師傅階段:傳承經驗、照顧他人

 

你在花了極長的時間鑽研的領域,已經成為專家。此時有的人會更進一步,為自家領域帶來新氣象,走向不同的境界。

 

在「傳承」(Passing it on)這個最後的步驟,你向其他人分享你的專業知識,協助他們成長。此時再度需要「從你轉換到他們」,但這一次的「他們」是指和你同領域的人,包括你的小組或實務社群裡的學生、學徒、同事。傳承將迫使你釐清思緒,清楚說明自己做的事,去蕪存菁,將多年的專業技術濃縮成可以與人分享的事。不是所有專家都會以正式的方式傳承,成立教學事業或工作坊,實際這麼做的專家並不多。

 

這是你扛起責任的時刻,你在其他人學習時指導他們。學生不免犯錯時,你把責任攬在身上。萬一出錯,你出來扛。你也可以用其他方式「傳承」,例如寫書或部落格文章,或是在電視、廣播、網路上分享你的專業。不論採取哪種形式,傳承是成為專家的標誌,讓世人看見你有值得分享的東西。

 

成為師傅不只是傳授自己知道的事,也是一種照顧關係。你是導師,是教練,也是老師。你替追隨你的人負起責任,為你的領域帶來貢獻。你通常會產生使命感,關切你強烈相信的事業能否永續。許多專家會加入董事會或教學團隊,協助學習團體或個人。專家之路永無止境,但師傅永遠在和時間賽跑。

 

 

 

不知不覺就成為了專家

 

成為專家的旅途聽上去比實際上簡單。專家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專家,或者自稱專家,尤其是這條路永無止境,你很難知道自己何時已經抵達專家的階段。另一種可能是,你是某些領域的專家,但在其他領域不是。

 

專家本人通常最晚才認定自己是專家。他們老是覺得自己是冒牌貨,永遠在想何時會被識破,還很訝異別人居然想跑來向他們學習。專家或許不會感到自己抵達「師傅」的境界,但不代表他們不是專家,只代表「成為專家」不同於「擁有專業技能」,這通常需要由別人來發現箇中差異。

 

*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

推廌文章
123 六格格